开云体育入口一季度玉溪市水果产量同比增长163% 水果产量2351万吨
您当前的位置:安徽新闻媒体中央媒体看安徽农民日报
砀山酥梨产业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找寻前行的动力。探寻它的产业跃迁脉络有助于了解砀山酥梨背后的兴衰密码。
砀山,这个安徽最北端的县城被誉为“中国梨都”、“中国酥梨之乡”,其境内百万亩连片的生态果园,曾被吉尼斯纪录认定为“世界最大连片果园产业区”。得益于黄河故道独特的气候与土壤,砀山酥梨得以质优味美,展现出难以抗拒的魅力。
每到春天,果园里花开连片,雪堆云涌,气势恢宏。其中又以良梨镇“梨树王”风景区蔚为壮观,2800多棵百年老梨树,铁干虬枝,白灿灿一身银装,一幅乌龙披雪的壮丽美景!
当地人说:“梨树是长在地里的‘铁庄稼’和‘摇钱树’。”据统计,目前砀山梨种植面积已达40多万亩,其中酥梨25万亩,百年以上老梨树留存6万余棵。砀山酥梨品牌价值达190.64亿元。2024年,砀山县全县梨产量达109.54万吨,产值35.49亿元,其中砀山酥梨74万吨,产值19.24亿元,砀山酥梨全产业链产值达127.43亿元。
砀山酥梨产业犹如一条奔腾不息的大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断找寻前行的动力。探寻它的产业跃迁脉络有助于了解砀山酥梨背后的兴衰密码。
在皖北平原的晨雾中,百年梨树的虬枝与5G基站的信号塔相映成趣。这个曾饱受黄河泛滥之苦的砀山县,如今正以“世界梨都”的新姿,在数字经济浪潮中演绎着中国农业现代化的发展篇章。
100多年前的黄河改道北徙,在砀山县境内留下一条46.6公里的古河道。黄河流经砀山期间,有记载的决口和泛滥多达五十余次。黄河走了,结束了长期洪涝灾害,留下了漫天黄沙,“张嘴沙打牙,庄稼被打瞎。”正是在这片270平方公里的独特沙土地上,诞生了世界最大的连片梨园和著名的砀山水果产业。
砀山酥梨真正得以大面积发展是在新中国成立后。20世纪50年代末,砀山开始治沙,尤其看到在沙土地种植梨树的效益后,先后在黄河故道两岸建起了园艺场和果园场。自此,酥梨在砀山落地生根并扩散开来。到了六七十年代,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都能兼顾的酥梨,在砀山得到了快速发展,光是梨树种植面积,最高峰的时候就达到了50多万亩。砀山酥梨从那时开始名声大噪,享誉全国。
“酥脆甘甜”的砀山酥梨,在上世纪80年代的中国还非常稀缺,全国水果商人汇集砀山抢梨。到90年代中期,发展到了一个高峰,地头收购价每斤接近2元,一亩梨园就是一个万元户。
尾随水果商人到来的是各地的梨苗商人,他们把砀山酥梨引种到了江苏、陕西、山西、山东、河南、陕西、新疆、云南等地。到2000年初,除砀山本地有50万亩连片种植的砀山酥梨外,全国各地引种面积近500万亩,几乎占到当时全国梨树种植面积的三分之一。加之砀山酥梨丰产的特性,其产量更是占到全国梨产量的48%。产量的激增让产品的势能快速耗散,砀山酥梨由于产量过大,价格瞬间下跌。
“当时,所谓的砀山梨这个品种除了砀山县外,其他省市也有种植,例如丰县、宁陵等地。然而大家都知道‘橘生淮南则为橘,生于淮北则为枳’的道理。同样,砀山梨生长在气候、水质、土壤等不同的地方,结出来的果子味道也是有所差别。正宗的砀山梨除了个头大、不圆滑的长相外,最大的特点就是清甜爽脆,汁液丰富,咀嚼后不留渣。而那些被吐槽肉质粗糙,核子很大的绝对就是冒牌砀山梨,这也是导致砀山酥梨价格崩塌的原因。”砀山县酥梨研究院副院长王学良回忆道。
当新世纪曙光照亮果乡时,砀山人清醒意识到:单靠规模扩张的时代已然终结。随着中国的水果市场从供给短缺转向大宗水果能满足市场需求,如何在砀山酥梨的基础上,不断适应形势进行品种引进、品牌打造和产业链创新,是县委、县政府积极面对的关键问题。砀山县政府于2001年制定了“4111”计划,三年后又修订为“3211”计划,邀请安徽省农业科学院帮助砀山县制定《砀山县水果产业发展规划(2009-2020年)》,通过规划实施,结合砀山县水果产业发展实际和市场需求,明确适宜种植酥梨区域,科学推进低效果园改造提升,推动种植结构调优,即保留优质砀山酥梨30万亩左右,通过高接换头发展优质早中熟新品种黄冠梨、翠玉梨等20万亩左右。早中熟梨成熟时间比酥梨早了一个多月,既丰富了砀山产区梨品种结构,又拉长了梨的采摘销售期,避免集中上市。
“如何在高质量发展中让梨农实现增收致富是摆在砀山人心头的一道考题。”在砀山县农业农村局副局长陈楠看来,通过稳定砀山酥梨产量,因地制宜引进新品种,调优种植结构,适度发展水果加工业等一套“组合拳”,使得砀山水果产业完成第二次升级。为抓好优质果品生产示范带动,2019年砀山县政府选择3000亩集中连片优质梨园,建设集“智能化管理、标准化生产、品牌化销售、农旅相结合”为一体的“一号梨园”,代表了砀山梨种植的最高水平。“一号梨园”使用了大量传感器、自动杀虫装置、水肥一体化等设施,这个高标准梨园不仅用于试验示范,还解决普通梨农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此开设了辅导班,免费向种植户介绍标准化生产,起到了示范带动作用。
2022年以来砀山县以农业生产“品种培优、品质提升、品牌打造和标准化生产”为抓手,加快推进砀山酥梨全产业链建设。制定出台了《砀山酥梨现代化改造方案》《砀山酥梨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2023-2025年)》,为砀山酥梨产业提质增效提供了技术支撑。为把“世界梨都”这块金字招牌擦得更亮、叫得更响,效益和竞争力更高,制定了《砀山“世界梨都”行动方案》,为打造“世界梨都”描绘了蓝图、确定了时间表、路线图。
也正是政府的顶层设计使得砀山梨得以重生与发展,继而迎来了“高光时刻”:“科技赋能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砀山梨产业示范样板县”“国家农业绿色发展先行创建示范区”“农业农村部农业品牌精品培育计划”“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十佳梨区域公共品牌典型案例”“安徽省特色农产品十强县”等荣誉也纷至沓来。“3211”计划的出台,标志着从“量”到“质”的战略转型。通过规划的精准导航,30万亩核心酥梨区与20万亩早中熟品种形成时空组合拳,破解集中上市困局。
每年金秋十月是梨农们最忙的时节。“一年光梨子收入就有10多万元。”68岁的樊大爷是砀山县良梨镇良梨村人,和梨树打了40年的交道。从最初的几棵树到现在种植十几亩共五百多棵梨树,酥梨成为家里的主要经济来源。砀山县双赢水果专业合作社理事长孙会敏则是从梨农成长为农民企业家的典型代表。
“当时一家一户的种植模式,制约了果业的发展,也影响了果农收入。2003年,我在村里成立了水果协会,吸纳会员50多户,建立基地200多亩。协会采用‘统一修剪、用药、施肥、销售’四统一管理模式,大大提高了水果品质,基地生产的优质酥梨销售到上海、北京、合肥等大中城市,果农的收入也明显增加。这种抱团发展的模式,极大地增强了果农的抗风险能力。”孙会敏说,“2008年,全县酥梨大面积减收,而我们生产的酥梨稳产高产,以每公斤2.4元的价格畅销市场。”尝到水果协会带来的甜头,孙会敏决定扩大规模。2008年1月,他投入资金300万元,创办了以砀山酥梨为主,集生产服务、产品市场开发、技术培训等为一体的双赢水果专业合作社。
砀山县园艺场的梨园里,传感器在雾霭中闪烁微光。国家梨产业技术体系砀山综合试验站站长、安徽省果树产业技术体系专家高正辉打开手机App,300年树龄的“梨树王”土壤墒情实时跳动——这个曾见证黄河决口的古老果园,此刻正经历着数字时代的基因觉醒。
2004年,安徽省将水果产业定为农业主导产业之一,安徽省农业科学院组织果树专家团队与砀山县一同,通过政府扶持、财政资金支持、科技项目实施和农业科技人员的努力,围绕砀山酥梨产业发展中技术难点和卡点,加强科技攻关、支撑引领和技术服务,并与砀山县园艺场共建“砀山酥梨试验站”,及时帮助研究解决技术难题,提供给砀山产区使用,为砀山酥梨全产业链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根据梨树生长特点、研究工作开展和科技服务需要,高正辉不定期要带团队到砀山酥梨试验站示范园开展树体改造、树势复壮、大树补接、花果精准管理、早春冻害防御、科学增施有机基肥与果园生草、病虫害绿色综合防控、果园宜机化智慧化等酥梨提纯复壮、优良品质恢复、优质高效栽培等12项关键技术攻关研究,并示范带动砀山梨产品合格率连续多年稳定在98%以上;同时,为丰富砀山酥梨后代品种结构,他们一直在努力培育优良后代品(株)系32份,并培育出“皖梨1号”“皖梨2号”等6个新优品种。“比如‘皖梨1号’是以砀山酥梨为亲本培育出的新品种,保留了砀山酥梨酥脆、甘甜、爽口的特点,比酥梨果核更小、糖度更高、上市更早,外观好看又好吃,很适合推广种植。”每一个选育的酥梨后代品种,高正辉都能详细地介绍出各自特性优势。
这些科技专家和农技人员的执着让百年老梨树们焕发了“第二春”:良梨镇梨树王景区梨园里有着全国最大的古梨树群,百年以上老梨树4800余棵,其中“梨树王”果树有300多年了,被评为“全国最美树王”和“全国最美古树”,通过使用提纯复壮等技术,百年老树又发新枝,现在每年结酥梨2000多斤。通过品质恢复和品种改良,砀山酥梨口感更加酥脆,果核变小,糖度平均提高0.5%~1.2%,维生素含量达到2mg/100g以上。
围绕独特的水果资源优势和良种发展趋势,砀山县加强酥梨品种保护研发,激活绿色“芯片”,不断满足多样化市场需求。建立砀山酥梨品种培育与保护基地,强化普查建档,全面开展酥梨种质资源普查,实行“一树一档、一树一牌、一地一册”,为全县6万余株百年以上古梨树建档挂牌。强化良种繁育,制定《砀山酥梨产业振兴三年行动计划》,严格开展良种(苗木)繁育基地认定与标准化建设,明确基地建设品种、规模、区域,目前已建成基地12个,规模达3800亩。
走进良梨镇的数字果园,会听见科技与传统的奇妙对话:物联网设备编织的天罗地网中,“一号梨园”的相关数据一切尽在掌握中。传感器网络实时监测着百年“梨树王”的生命体征,水肥一体化系统让每株古树都拥有专属营养师。梨园里设有一个小型观测站,里面安装了测温、测虫等各类数据采集设备,梨树上则布满摄像头、传感器等。有了这些设备,即可全天候监控梨园,并采集风力、风向、光照、温度、湿度、土壤墒情等数据,实时上传“数字果园”信息化管理平台控制中心,实现数据化、智能化管理。
过去一到梨花盛开的季节,果农们就提心吊胆。“现在有了这些设备,我们对梨园管理就吃下了一颗‘定心丸’。”砀山县农业农村局研究员田娟打开砀山数字果园App,空气温度、相对湿度、土壤温度、水分、pH值、氮磷钾含量等实时数据一一显示出来,“一旦温度低了,平台会发出低温预警,果农就可以第一时间采取除霜防冻措施。”通过这些传感器和各类智能设备,“数字果园”实现线上操控、远程会诊功能。当梨园或某一棵梨树出现问题,农户在平台上直接联系果树专家。专家通过梨园摄像头和传感器的数据,便可查找问题所在。“数字果园”还引进了一系列智能化装备,如无人驾驶割草机、无人驾驶靶向喷药机、多功能植保机、无人驾驶辅助管收机等,在梨园耕地、开沟、水肥灌溉、喷药、除草、采收运输等关键环节发挥作用。
在砀山县,这样的数字化应用场景已有16个、数字农业示范基地53个,覆盖面积30余万亩。95.79%的测土配方施肥率与80%的绿色防控覆盖率,让看天吃饭成为历史记忆。更深远的意义在于,这套智慧系统正在培养数字新农人:当50后果农退休时,年轻一代凭借数据模型即可执掌万亩梨园。这场由政府主导、科技赋能的产业革命,使砀山酥梨品质合格率稳定在98%以上,用数据重塑“中国酥梨之乡”的金字招牌。
当小吊梨汤生产线邂逅古法梨膏工艺,砀山也掀开了“农头工尾”的新篇章。去皮切块、熬制调味、装罐封口……在砀山县安徽龙润堂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的工厂里,多条生产线正加紧生产着小吊梨汤等产品。一款小吊梨汤成为公司的明星产品,累计销量已超5000万罐。龙润堂采取高新加工技术及现代智能化生产流水线,现已研发生产出了梨膏、梨膏糖、小吊梨汤等30余款酥梨深加工产品。通过与三只松鼠、美国都乐、上海老城隍庙等国内外知名品牌开展合作,近两年来,公司累计销售砀山梨深加工产品约3000吨,价值1.2亿元,带动220余户果农年户均创收约3000元。
走进砀山县的安徽爱泽供应链管理有限公司的选果车间,流水线上,工作人员正忙碌地对一颗颗梨果分拣、加工、包装……一箱箱砀山酥梨完成包装后,即将运往全国各地。“我们的分拣线条线人。”公司负责人介绍说,全自动水果分拣线投入使用可以实现对酥梨果型、糖度、果核关键指标分级筛选。公司拥有面积约10万立方米的冷库,已成为集冷冻、冷藏、加工、包装、销售为一体的现代公共仓储冷链物流中心。
在首家以梨文化为主题的民宿——“梨小萌”内,上海游客王女士正体验着“朝采酥梨暮观星”的诗意。要让游客住到乡间的梨园里,真正感受人与大自然的和谐共处。相隔不远处的良梨村里还有一个利用闲置农房改造的梨树王民宿群,在这里可以一网打尽当地特色的美食和农特产品。新兴的农文旅业态给全国各地的客人们提供了更加丰富的游客体验。
靠梨而生,因梨而兴。在砀山,人人跟梨都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励志网红”李娟无疑是其中最耀眼的代表之一。患上脊髓空洞症的她全身只有颈部以上能够轻微活动。然而,李娟并没有向命运屈服。她用嘴咬住触控笔,一个字母一个字母地拼写,努力经营着自己的微商小店。每年通过电商销售了超过40万斤的水果,成为带动乡亲们脱贫致富的“电商CEO”。她的故事感动和激励着无数年轻人前赴后继投身电商事业,把家乡好梨卖到五湖四海。
退役军人王小辉,是土生土长的砀山人。创业之初,微商流行,王小辉便尝试在微信朋友圈卖梨。在严格把关品控的情况下,家中2万斤梨顺利销售,他挨家挨户走访梨农,了解他们的种植难题和需求;组织梨农参加农业技术培训,邀请农业专家来到田间地头,手把手教大家如何科学施肥、修剪、病虫害防治;通过引进先进的农业设备和技术,推广绿色种植理念,减少农药化肥使用,让砀山酥梨回归自然、健康生长。随着销售规模的不断扩大,让王小辉意识到,要实现砀山酥梨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打造强大的产地供应链。他开始整合资源,建立自有基地2600亩,核心示范基地1000亩,并与当地梨农合作,拓展合作基地2万多亩。通过规模化、标准化种植,保障酥梨的品质和供应,一跃成为砀山梨产业的头部企业。
无论是“励志网红”李娟用嘴咬出的电商版图还是退役军人王小辉的供应链革命,让更多的人们读懂了砀山梨的另一种近乎野蛮的生长姿态:2024年,全县3500家电商企业创造了73亿元交易额,其中12亿元来自酥梨销售,6万家网店构建起全域电商生态圈。在国家乡村振兴战略和电子商务进农村项目以及省市相关重大政策的推动下,砀山县农村电商不断创新,新业态新模式持续涌现,在直播经济、电商营销、供应链服务和数字农业等领域,高质量发展的新模式新业态逐渐成形,有效引导激发了全民触网、万众创业、蓬勃发展的新动能,形成全域、全民、全品类、全渠道、全产业链的电商发展新格局。
梨花加工面膜、疏果提取梨多酚、优质鲜果做鲜销、次果熬梨膏、梨渣用作生产饲料……近年来,依托资源禀赋,砀山县强化冷链赋能,做大做强精深加工,加快实现砀山酥梨从初级加工向高端生产转变,推动产业转型升级。随着在建库容和合作集散冷链车辆迅速增长,建立了生产、储藏、罐头加工、冷链物流、销售、服务等水果全产业链体系,产业辐射至长三角、京津冀、中原城市群等重要经济圈。而这些完善的水果全产业链体系以及绝佳的地理、物流优势,也使得砀山成为西北、东北市场大宗水果电商平台进驻内地和长三角的战略支点。库尔勒香梨、阿克苏苹果等地理标志农特产品都将进入内地的发货仓储首选在砀山县。随着宿州市成为国家发展改革委刚刚发布的新增26个国家物流枢纽之一,砀山更是迎来发展的“东风”。
未来的砀山,将不只是砀山酥梨。这座皖北小城正成为新兴的水果之都,甚至有望成为水果价格指数城市。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皖B2-20080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