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官网聚焦6大集群培育18条产业链河南出台乡村富民产业发展方案
4月17日,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发布通知,印发《河南省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行动方案(20252027年)》(以下简称《方案》)。
《方案》聚焦粮食产业集群、畜牧渔业产业集群、油脂油料产业集群等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小麦产业链、玉米产业链、红薯产业链等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方案》明确,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乡镇,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同时,《方案》还提到,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方案》中还列举了一系列推进措施,其中提到,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全省每个行政村统筹安排100亩左右相对集中的一般耕地,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构建运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
支持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和链式整合等方式,分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形成优质企业发展雁阵。
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创联合体,探索构建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的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
建设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品牌矩阵,支持各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
在推进机制上,《方案》提到,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制,分管省领导担任总链长,省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粮食和储备、林业部门和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为链长责任单位,由厅级领导担任链长。
保障措施方面,《方案》明确,用好相关行业资金,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
用足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还本续贷等增量政策。稳步推进“富民贷”和“富民产业贷”试点,用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
加强涉农数据归集和共享,解决政金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完善金融支持条件。
为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做足做好“土特产”文章,推进我省乡村富民产业高质量发展,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乡村全面振兴,制定本方案。
以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习关于“三农”工作和河南工作的重要论述,以“千万工程”经验为引领,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任务,以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为路径,坚持政府引导、市场主导、社会参与,在保障粮食安全基础上,加快农业农村资源开发,推动短板产业补链、优势产业延链、传统产业升链、新兴产业建链,完善联农带农富农机制,打造具有河南特色的乡村富民产业集群,为在推动城乡融合发展和乡村全面振兴上奋勇争先、加快建设农业强省提供有力支撑。
聚焦6大产业集群,因地制宜培育18条乡村富民产业链,力争用3年左右时间,构建布局合理、特色鲜明、联农带农、集群发展的乡村富民产业格局。
产业规模迈上新台阶。农业多种功能和乡村多重价值深度发掘,业态类型不断丰富,乡镇实力明显增强,农村集体经济发展壮大,乡村富民产业规模持续扩大。
链式集群形成新格局。培育一批产值超百亿元、千亿元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一批产值超十亿元乡镇,创响一批“乡字号”“土字号”乡土品牌。
产业生态呈现新局面。人才、资本、技术加速布局乡村富民产业,基本形成创新链前瞻引领、产业链完整融合、供应链协同集聚的乡村富民产业生态。
联农带农富农取得新突破。农民经营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显著提高,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2.6万元以上,城乡居民收入差距进一步缩小。
1.小麦产业链。加快推进豫北豫中豫中东优质强筋小麦、豫南沿淮优质弱筋小麦、豫中和南阳盆地优质中筋小麦生产基地建设,支持企业加快专用面粉、功能性面粉研发,发展功能性淀粉糖、功能性蛋白等精深加工产品,开发中高档主食加工产品,推动主食产业化发展。到2027年,小麦种植面积稳定在8500万亩以上,产业链规模达到2500亿元。
2.玉米产业链。稳定传统玉米种植面积,积极发展鲜食玉米、青贮饲料玉米,推广高赖氨酸玉米、高油玉米、高淀粉玉米等药用、酒用和加工专用品种。支持企业发展玉米淀粉、蛋白饲料、乙酸乙醇、果葡糖浆、聚乳酸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玉米种植面积稳定在57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00亿元。
3.红薯产业链。扩大豫西南、豫西丘陵旱地红薯集中种植,推广蜜薯、优质高淀粉薯品种。支持企业发展红薯淀粉、粉丝粉条、酸辣粉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红薯种植面积稳定在3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700亿元。
4.生猪产业链。以生猪调出大县、生猪养殖大市为重点,打造生猪产业优势区,因地制宜推广生猪多层楼房养殖,加快中小规模养殖场户标准化、设施化、智能化改造。支持生猪屠宰加工企业优化产能布局,支持肉制品生产加工企业推进肉品冷链化流通、冷鲜化上市,发展火腿肠、肉脯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生猪出栏量稳定在6000万头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
5.肉牛产业链。以养牛大县和肉牛重大项目建设为重点,打造肉牛优势产区。充分挖掘郏县红牛、南阳牛、夏南牛等地方品种优势,支持企业发展精深加工产品,培育高档肉牛和牛肉品牌。到2027年,肉牛饲养量达到600万头,产业链规模达到900亿元。
6.奶业产业链。打造沿黄区域绿色奶业示范带,兼顾以平顶山市、南阳市为重点的传统区和以驻马店市为重点的潜力区。加快奶畜中小牧场升级改造,支持适度规模牧场“种养加销一体化”发展。支持省外乳品加工企业在豫建设优质奶源基地,密切上下游利益联结。支持省内乳企优化产品结构,加快做大做强,适时推动上市。鼓励区域乳企打好“新鲜牌”,发展低温奶市场。到2027年,奶类产量达到250万吨,产业链规模达到300亿元。
7.渔业产业链。加快集中连片低产低效养殖池塘标准化改造,积极发展工厂化、工程化、集约化设施渔业。推进黄河鲤鱼、水库鱼、冷水鱼、观赏鱼和稻田虾等细分产业链发展,引导企业发展分割腌制制品、鱼丸鱼糜制品、医药保健品等精深加工产品。到2027年,水产品总产量达到105万吨,产业链规模达到270亿元。
8.花生产业链。打造沿黄及黄河故道大果花生、豫南豫西豫西南小果花生优势区,发展高油、高油酸花生,推广高蛋白花生、食用花生新品种。支持花生油加工企业发展高油酸花生油、风味花生油和花生油基食品专用油,支持花生制品加工企业发展多味花生、休闲花生、花生巧克力、花生酱、高端西点食品配料等食品,支持企业研发推广花生制品饮料,开发花生蛋白、花生肽、花生活性物质提取等高附加值产品。到2027年,花生种植面积稳定在20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400亿元。
9.大豆产业链。建设豫东豫中豫南优质高蛋白大豆产业带,积极选育推广高产高油大豆。支持已在我省布局企业加大投资,推动大豆油脂油料精深加工和多功能利用,发展发酵饲料和烘焙、冷冻等食品专用油脂。支持企业发展腐竹、豆皮、植物蛋白粉、饮料、食品配料等精深加工制品。到2027年,大豆种植面积稳定在55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200亿元。
10.特色油料产业链。建设豫东豫南豫西优质芝麻生产基地、豫南油茶基地、豫西豫北核桃基地,支持芝麻加工企业发展芝麻油、芝麻酱、芝麻饼、芝麻叶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油茶加工企业发展山茶油、日化用品等精深加工产品,支持核桃加工企业发展核桃油、核桃仁等精深加工产品。充分利用核桃、牡丹籽等特色油料资源优势,深入开发核桃油、牡丹籽油等特色油脂制品。到2027年,特色油料种植面积稳定在8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
11.蔬菜产业链。巩固提升50个蔬菜大县产业发展优势,支持建设现代设施种植基地、济源蔬菜种子繁育基地、郑州惠济区蔬菜品种地展基地、平顶山和周口韭菜良种繁育基地。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建设仓储保鲜冷链物流设施,推进蔬菜产后精选、分等分级、净化包装、分级销售等,增强产地产后处理能力。支持蔬菜生产加工企业推进净菜、维生素、食品添加剂等蔬菜精深加工。到2027年,蔬菜种植面积稳定在2600万亩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2200亿元。
12.林果产业链。建设豫西黄土高原和豫东黄河故道优质苹果、豫东南优质梨、豫北花椒、豫南板栗、新郑大枣、中东部平原特色果品生产区和城市近郊鲜果生产基地。支持林果生产企业建设冷藏专用气调库,增强购销仓储能力。支持林果加工等企业扩容增产,研发推广冻干果蔬脆片等产品,推动冻干、果酱、食品添加剂等水果精深加工。支持饮料加工企业提升产品层级,发展果品饮料。做大做强月季、牡丹、菊花、腊梅、玉兰等优质特色花木产业。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600亿元。
13.食用菌产业链。以37个食用菌大县为重点,建设豫西豫西南豫南山区木腐菌生产基地和平原农区草腐菌基地。支持食用菌生产企业开展食用菌品种繁育,做大做强本土食用菌生产加工企业,引进培育食用菌高品质冻干产品、干片产品、罐头食品、调味品等加工龙头企业。到2027年,食用菌产量稳定在190万吨左右,产业链规模达到1500亿元。
14.中药材产业链。以十大“豫药”为重点,建设大别山、伏牛山、太行山、怀药区和黄淮海平原五大道地药材基地。培育“育繁推一体化”种业“头雁”企业,支持中药材生产加工企业推进我省道地药材在中药、药食同源、日化、中兽药等领域研发应用。改造提升中药材市场,打造全国重要的中药材集散中心。到2027年,中药材种植面积达到600万亩,产业链规模达到1600亿元。
15.乡村特色手工产业链。深入挖掘有传承基础、规模数量、发展前景的特色手工业,发展壮大竹沟镇乐器、嵩山宝剑、三河尖乡柳编、朱仙镇木板年画、浚县泥咕咕等一批特色手工业,创响乡土品牌。推动制定乡村编织、剪纸、刺绣、陶艺、打铁等传统技艺生产工艺团体标准、地方标准,规范制作流程,保护提升传统技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000亿元。
16.乡村文旅产业链。以“三山一滩”为重点,推动农文旅深度融合,发展休闲农业、乡村康养、乡村民宿、乡村体育、乡土文艺、教育研学、非遗传承、夜经济、特色美食等乡村文旅产业。开展乡创实践,在豫南、豫西、豫北山地丘陵地区打造山乡风貌乡村,在黄淮海平原、南阳盆地等传统农区打造平原田园乡村,在沿黄沿淮地区打造河乡韵味乡村。打造一批“黄河民宿”“太行民宿”“大别山民宿”“伏牛山居”等精品民宿集群。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3000亿元。
17.乡村商贸物流产业链。改造升级乡镇商贸中心、大中型超市、集贸市场等,推进乡镇集贸市场标准化改造。引导快递物流企业和电商平台下沉乡村。建设农产品加工、包装、冷链、仓储等设施,推广冷链云仓、共同配送、零担物流等模式。鼓励电商平台、直播团队打造特色产品直播基地、“村播学院”。支持第三方机构加强农产品销售数据分析,帮助生产主体改进生产决策、调整产品结构,提供适销对路的特色农产品。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2370亿元。
18.乡村服装加工贸易产业链。加快台前羽绒、新密服装、项城医护服、光山羽绒服、邓州穰东镇女裤、柏庄针织童装等产业园建设,推动服装及帽子、手套、袜子等服饰加工产业落户到乡镇、延伸到乡村。积极承接纺织服装产业转移,支持企业推行“协会+企业(合作社)+农户”“龙头企业+卫星工厂”“总厂+帮扶车间”等模式,打造全产业链基地,开拓国内外市场。到2027年,产业链规模达到1200亿元。
(一)完善产业体系,提升产业链能级。支持各地结合开发区建设主导产业园区,在具备条件的中心镇建设乡村振兴产业园,在重点村发展共富产业园,引导产业链向乡镇、村庄、农户延伸,打造县、乡、村三级联动的乡村富民产业体系。在确保粮食安全的前提下,为全省每个行政村统筹安排100亩左右相对集中的一般耕地,支持有条件的村因地制宜发展各具特色的设施农业,构建运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户优势互补、分工合作的良好格局。
(二)做强龙头企业,丰富市场主体。支持通过兼并重组、强强联合和链式整合等方式,分级培育壮大一批具有引领性、带动性的“链主”企业,形成优质企业发展雁阵。支持“链主”企业、龙头企业带动中小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等市场主体主动融入产业链、供应链配套,建设原料基地。支持专业服务公司、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供销合作社等开展农业生产托管、农资供应、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农业社会化服务。积极发展服务联合体、服务联盟等新型组织形态。
(三)强化科技赋能,增强发展动力。支持“链主”企业牵头组建科创联合体,探索构建团队共引、平台共建、项目共研、难题共解的校企、院企协同创新模式,推动产学研用深度融合。发挥省现代农业产业技术体系专家作用,打通科学研究、实验开发、推广应用全链条,推动科技资源下沉乡村。引导企业面向终端市场开展装备改造升级,发展柔性生产、共享制造等新模式,推广标准化“产业互联网+绿色低碳”解决方案,提高资源利用效率。
(四)提升质量标准,做强区域公用品牌。建设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品牌矩阵,支持各地培育区域公用品牌,创响一批“珍稀牌”“工艺牌”“文化牌”等乡土品牌。鼓励入选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商标及标识使用人名录企业建立首席质量官制度,健全全过程质量管理体系,牵头或参与国际、国家与行业标准制定(修订),推动制定高于国家标准的团体标准和企业标准。持续开展“豫农优品”“美豫粮油”天下行活动,以市场化运营方式开拓长三角、京津冀、粤港澳大湾区、成渝等市场;深度融入“一带一路”建设,通过贸易、投资等方式参与海外产业链、供应链建设。
(五)突出联农带农富农,完善利益联结机制。支持农民积极参与产业发展,加强技术赋能、金融赋能、服务赋能,通过订单粘合、资金粘合、政策粘合等方式,推动市场主体与农民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家庭农场跟进、小农户参与的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让农民合理分享产业链增值收益。鼓励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之间进行资源资产联合,农村集体经济组织与农业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等进行股份合作,多种形式壮大农村集体经济。
(一)推动链式发展。实行乡村富民产业链链长制,分管省领导担任总链长,省农业农村、商务、文化和旅游、粮食和储备、林业部门和省农科院、河南工业大学、河南农业大学为链长责任单位,由厅级领导担任链长。链长责任单位负责组建重点产业链工作推进专班,建立相关部门协调配合、社会力量积极支持、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的推进机制。
(二)强化分级指导。省、市两级聚焦重点产业链,加强业务指导、项目扶持、示范带动,促进规划、政策、标准等有效衔接,形成高效指导和促进体系。强化县域统筹,推动县、乡、村三级联动发展,形成县城、中心乡镇、中心村层级分工明显、功能有机衔接的产业发展格局。引导位置相邻、产业相同的乡村加强资源整合,推动联村抱团发展、区域联动发展。
(三)实行动态管理。建立“方案+图谱+清单”制度,分链编制产业链培育方案,绘制产业链图谱,建立重点企业清单、重点项目清单、重点短板清单、重点事项清单等并动态调整,组织按图施工、照单作业。将乡村富民产业链培育情况纳入乡村振兴实绩考核体系,将考核结果作为资金分配、项目安排、评先评优的重要依据,对工作实绩突出、成效明显的地方和单位按照规定予以激励。
(四)健全协同体系。全面梳理重点产业链行业协会组织,分链组建或完善行业协会,搭建上下游企业交流合作桥梁。以行业协会等为主体,分集群组建产业联盟,强化资源整合、行业链接、收储调节、以商招商等职能,提高供应链稳定性。推动行业协会、产业联盟加强行业自律管理,防止无序发展、恶性竞争。
(一)培养乡村人才。推动各类人才向乡村聚集,有序引导大学毕业生到乡、能人回乡、农民工返乡、企业家入乡。统筹高素质农民培育、致富带头人培训等培训计划资源,造就一批“土专家”“田秀才”“乡创客”。实施乡村工匠“双百双千”培育工程,在刺绣印染、雕刻彩绘、传统建筑、陶瓷烧造等领域,认定一批乡村工匠名师、大师,设立一批名师工作室和大师传习所。
(二)优化资金供给。用好相关行业资金,加强农业产业发展资金、衔接推进乡村振兴补助资金等专项资金使用管理,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支持力度,撬动更多社会资本投入。用足用好支持小微企业融资协调工作机制、无还本续贷等增量政策。稳步推进“富民贷”和“富民产业贷”试点,用好“精准扶贫企业贷”政策,支持金融机构推出更多符合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特点的金融产品。加强涉农数据归集和共享,解决政金企信息不对称问题,健全农村产权交易机制,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完善金融支持条件。鼓励各地结合实际设立乡村富民产业基金。
(三)加强用地保障。各地要制定盘活利用农村废弃宅基地等低效闲置土地政策措施,提高土地使用效益。对设施农业用地按相关规定在用地规模、“占补平衡”等方面给予重点支持,鼓励各地探索利用非耕地资源发展设施农业。对智慧农业、创意农业、文化旅游设施等对空间布局有特殊要求的产业项目,在符合耕地保护、生态环境保护等政策要求基础上,使用预留的乡村建设用地机动指标予以保障。规模较大、工业化程度较高的产业项目在城镇开发边界内的产业园区布局,使用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予以保障。
(四)搭建服务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地方探索建设乡村富民产业信息服务平台,整合企业、高校、科研院所、新型研发机构、金融机构、科技社团等资源,精准发布技术、人才、资金、政策等供需信息。持续开展“设计河南美丽乡村”创意设计大赛,深化设计在乡村富民产业领域的融合应用,搭建创意设计人员参与乡村富民产业发展的服务平台。
(五)强化氛围营造。及时总结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先进经验和典型做法,选树一批开云体育下载标杆典型,加大复制推广力度,扩大示范带动效应。各地要结合实际积极探索,不断丰富乡村富民产业发展路径举措。新闻媒体要加大对乡村富民产业发展先进典型和案例的宣传报道力度,营造浓厚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