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果自由”成市民开云体育官网美好生活“标配”
4月,在南宁的街头巷尾,随处可见广西本地水果的身影。枇杷、桑葚、杨梅、甜瓜、杨桃、香蕉等时令水果纷纷上市,本地水果在市场占据一席之地。如何让小水果做成大产业?南宁市正多元探索,着力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水果产业体系,让水果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本地枇杷5.6元/斤”“本地桑葚5元/斤”“本地杨梅3~7元/斤”……春夏交替时节,枇杷、桑葚、杨梅、杨桃等时令水果纷纷上市。在南宁海吉星市场、淡村农贸市场等地,水果摊位前人头攒动,本地杨梅、枇杷等水果占据“C位”。部分摊位还打出“甜瓜售价1.6元/斤”的招牌,吸引市民驻足。
相较于外地水果较高的价格,本地水果售价实惠成为市民首选。“本地杨梅刚上市,口味酸甜,价格实在。”市民黄女士表示,现在外地甜杨梅价格昂贵,商超零售价35元/斤,即使是在批发市场也要20元/斤。
“现在云南、海南来的芒果、甜杨梅、西瓜、火龙果在市场上比较多,价格贵一些。荔枝、龙眼、西瓜、火龙果、金煌芒这些本地水果要等到六七月份才陆续上市。”海吉星市场一水果摊主黄先生说。
记者注意到,南宁各大采摘园迎来采摘季。宾阳县古辣镇龙额村委500亩桑葚正值成熟采摘旺季,大片的桑葚园里红黑相间的果实挂满枝头;良庆区那马镇三月杨梅采摘园里,杨梅树上坠着一簇簇诱人的果实,吸引市民游客前去体验采摘乐趣。
应季水果撒上调料制成酸嘢,已成为南宁网红美食之一,深受游客喜爱。“我们的红糖水果酸嘢,一定要用新鲜的水果做才好吃。”在南宁大唐天城创业集市,经营酸嘢摊的刘丽边切水果边说,广西一年四季都有新鲜水果,制成酸嘢售卖,不仅提高了本地水果产业的附加值,还能更好地向外地游客宣传广西特色美食文化。
广西丰富的水果资源为发展酸嘢产业提供了坚实基础。去年6月,广西酸嘢首次赴北京开展专题推介,成为广西展示地方文化的又一张新名片。据悉,依托丰富的水果资源优势,广西将引导酸嘢企业做大做强,加快打造广西酸嘢龙头企业,推动全区酸嘢产业实现标准化、规模化、品牌化发展。
在“中国沃柑之乡”南宁市武鸣区,除了大量外销鲜果,还积极发展武鸣沃柑果汁、沃柑菜肴、沃柑咖啡等加工产品,提升沃柑的附加价值,在沃柑产业链上不断“做文章”。去年10月,南宁市武鸣区首个标准化大型沃柑汁生产项目正式竣工投产。在今年4月11日至13日举办的东盟咖啡节上,南宁本土咖啡品牌推出特色沃柑咖啡,让游客体验了一把南宁特产沃柑和咖啡的创新结合。
如何将小水果做成大产业,如何将原料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效益?据悉,南宁市正在整合原产地优势农产品资源,着力构建产业链、市场链、价值链完整匹配的水果产业体系,让水果产业在高质量发展道路上阔步前行。
据了解,2024年广西园林水果面积2118.73万亩、总产量3393.96万吨,约占全国的1/7,连续7年排名全国第一。其中柑橘、柿子、火龙果、百香果种植面积和产量均位居全国第一;芒果、香蕉、荔枝、龙眼种植面积和产量排名全国第二,为持续打造全国知名“果篮子”打下坚实基础。
地处亚热带的广西首府南宁,水果产业发展势头强劲。柑橘、香蕉、芒果、荔枝、龙眼、火龙果、百香果等多种水果接连成熟,四季飘香。在月月都有水果“上新”的南宁,“水果自由”成为市民美好生活的“标配”。
为了让市民品尝到更多美味的水果,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工作人员介绍,南宁市在重点发展香蕉、沃柑和火龙果三大水果产业之外,链式发展百香果、西瓜、葡萄等特色果业,以产业规模化优势,倾力打造“果篮子”。去年,南宁在夏季气温比较高、雨水频繁的气候条件下选育出本土新品种——“金都7号”百香果。该果具有产量高、品质优等优点,现于武鸣试种植。引进种植“金都7号”百香果能让农业企业和农户在种植百香果时有更多选择,进一步做大做强南宁百香果种植业。据统计,南宁市百香果种植面积约3万亩,年中将迎来丰产期。
广西水果不仅在国内市场占有一席之地,还在积极寻求全球市场的突破。自2022年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生效以来,越来越多的东南亚特色水果进入中国市场,丰富人们的“果篮子”。与此同时,广西的沃柑、砂糖橘等特色水果也大量出口东盟,开启了“甜蜜”征程。
南宁市农业农村局种植业科工作人员介绍,今年沃柑已进入收尾阶段,南宁本地沃柑出口欧洲、东南亚、中东、美洲等市场突破20万吨。据邕州海关统计,今年1至2月,南宁市出口柑橘类商品1.3万吨、同比增长103.9%,出口货值8848.9万元、同比增长70.6%。
为了更好地服务企业出口需求,推动更多本土特色优质农产品走上出口“快车道”,邕州海关量身定制“一企一策”出口帮扶计划,安排专人专岗对接企业,多次实地到企业现场了解果园生产底数,精准“把脉”;针对不同目的地国家(地区)柑橘准入监管政策开展宣讲和解读,开辟属地查检“绿色通道”。同时,强化技术帮扶,联合南宁海关技术中心指导企业严格做好农用化学品使用、果实采摘、加工存储等全链条质量安全监管,从源头上提升柑橘品质,帮助果园取得畅销海外的“通行证”。(记者卢丽婷、何璨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