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云体育【牢记嘱托 展现新风采】黔西南:鲜果飘香奏响甜蜜乐章
四月的黔西南,鲜果缀满枝头。樱桃、桑葚、枇杷等应季水果相继成熟,吸引无数游客奔赴山间,体验采摘乐趣。各地果园依托丰富资源,将采摘体验与乡村旅游巧妙融合,让游客在享受田园风光的同时,感受乡村生活的独特魅力,赴一场春日的甜蜜之约。
日前,记者在位于兴义市马岭街道龙井村的鑫桂源果业基地看到,一颗颗饱满的樱桃红透枝头,各类果树郁郁葱葱。游客们穿梭其间,精心挑选熟透的水果,一边采摘一边品尝,十分惬意。
“在朋友圈看到推荐就过来了,樱桃又大又红,桑葚的品种也很多,今天准备多采摘些带回去给家人品尝。”游客李先生说。
鑫桂源果业有限责任公司目前在龙井村建设了800亩精品水果基地,种有枇杷、桃子、蜂糖李、桑葚、樱桃和树莓。“我们果园近期成熟的水果有30亩樱桃、50亩桑葚,周末单日接待超百人。”负责人曾女士介绍,果园通过错峰种植延长采摘期,樱桃可持续至4月下旬,桑葚可采摘至5月中旬。
这种“采摘经济”的火热,同样体现在兴义顶效街道绿化村的金品樱桃基地。“我们采取‘大户+农户’组织方式,带动10余户村民发展300多亩樱桃种植。”基地负责人周金品托起一串红樱桃介绍,“得益于独特的气候条件,樱桃较周边早熟7至10天,每天来采摘、游玩的客人多达400人。”
“摘多少我们要多少,一天差不多要收一吨左右,省外市场供不应求。”采购商曾朝林说。
在兴仁市大山镇上务村,3000余亩樱桃也提早上市。上务村依托自然资源、气候等优势,发展樱桃、五星枇杷、刺梨、柑橘等特色水果种植,打造多元化“水果经济”,带动群众增收致富。
在贞丰县必克村,因地制宜种植60余亩樱桃,走出了“种植+观光”的融合路径。果园景观转化为旅游资源,不仅促进产业增效、农民增收,更以果香为“媒”,有效带动乡村旅游发展。村两委积极动员农户借助抖音等平台宣传,将水果推向“云端市场”。
随着气温攀升,金灿灿的枇杷、黄橙橙的糯米蕉连番奏响甜蜜的乐章,成为黔西南春日乡村的另一抹亮色。
在兴义赵家渡村六组的枇杷种植基地里,金黄的枇杷与欢声笑语相映成趣。果农黄亨文穿梭在4亩枇杷园中,小心剪下套袋培育的“大五星”枇杷。“平时没打药,施农家肥,是无公害水果。”这些皮薄肉厚的枇杷通过“现场采摘+直供商超”双渠道,为农户带来收益。“目前零售单价在20至30元一公斤,批发价在14至16元一公斤。”黄亨文介绍。
在安龙县万峰湖镇纳赖村,2300亩枇杷林已形成产业集群,该村坚持“党建引领+大户带小户”的组织方式,让165户农户共享红利,预计今年产值突破2000万元。
万峰湖畔,850米海拔孕育的“兴义巴结土芭蕉”迎来丰收。典型的低热河谷地带,因土地肥沃、气候宜人,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使得这里的芭蕉个大皮薄,软、糯、香、甜,口感极佳。芭蕉进入采摘期后,每天都会有外地客人前来购买,这一当地的特色农产品成为游客必购伴手礼。
四季瓜果飘香的黔西南州,有着得天独厚的生态资源,以“绿水青山”孕育“甜蜜经济”,特色水果产业迎来产销两旺的红火景象。
从温带水果樱桃、桃子、李子,到亚热带水果柑橘、猕猴桃、枇杷、葡萄,再到热带的芒果、火龙果、百香果、香蕉……低纬度、高海拔、气候温润的自然条件,赋予了黔西南水果丰富营养、极佳口感和多元品类。依托生态优势,全州大力发展精品水果,晴隆脐橙、贞丰四月李、贞丰火龙果、安龙葡萄、册亨糯米蕉、望谟百香果等品牌颇具市场影响力。
特色生态水果产业重点布局于南北盘江及红水河低热河谷“天然温室”区域,形成立体多元的产业布局,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东、重庆等地,为持续有效地增加群众收入、改善生产生活条件发挥了巨大作用。
水果作为黔西南州大力发展的十大特色产业之一,目前全州种植面积达105万亩,产量达72万吨。“晴隆脐橙”“册亨糯米蕉”等获国家地理标志认证,产品远销粤港澳大湾区及东南亚市场,品牌效应持续释放。
“我们邀请专家技术团队,对农技人员、管护人员及农户开展技术培训和指导,通过科技种植提升品质,推动果园管理规范化,让生态优势转化为发展胜势。”州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
如今,赏田园风光、住特色民宿、享采摘乐趣的“慢生活”,正随着农文旅融合发展持续升温,“水果经济”不仅甜了游客的舌尖,更成为黔西南乡村振兴的亮丽名片。(文/黔西南日报融媒体记者 彭原清 图/黔西南日报社图库)开云体育下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