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国统一24小时服务热线:400-123-4567 400-810-3327  / 13947890025

行业资讯

当前位置: 开云体育 > 新闻动态 > 行业资讯

陕西开云体育入口工人有力量

发布时间:2025-04-29 作者:小编 来源:网络 点击: 字号:

  暗藏在技术细节中的匠心精神确保了每一个工程项目的高质量完成。例如,在超高层建筑项目中,张烈霞主导研发的“局部降水技术”,成功将基坑施工成本降低了40%。面对深达20米的复杂地质条件,她创新地提出了“集中降水+分区域施工”的方案,仅用300平方米的局部降水区替代原计划的1万平方米降水范围,既节省了成本,又缩短了工期。

  记者了解到,在西安高新科创园项目中,基坑面积达到2万多平方米、深度20.5米,通过采用改进后的坑内降水法,有效解决了地下水位问题,确保了项目的顺利进行,并因此获得了陕西省土木建筑科学技术三等奖及两项省级工法认证。

  质量是项目工程的生命,张烈霞深知工程质量的重要性,曾因一次施工偏差导致材料浪费而深感痛心:“一袋水泥的浪费背后是无数人的汗水。”为了避免类似情况再次发生,她要求团队成员做到“每个错误只能是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正是基于这种对质量的严格把控,她在职业生涯中实现了“零重大返工”的目标。正如她所言:“每一道工序都要对得起自己的良心。”

  在此过程中,张烈霞和她的团队克艰克难,屡屡吃掉技术上的“硬骨头”,针对超高层建筑难题,创新工作室研发了“智能喷淋养护系统”“机器人焊缝检测”等技术,将传统人工养护效率提升300%。她主导的“超高层钢组合结构施工工法”获国家级认证。

  记者了解到,在西安市未央路小学和第75中学改扩建工程项目中,团队要在75天内完成2.1万平方米校舍,确保1700名学生按时开学。张烈霞创新采用大跨度钢结构悬挑工艺,让钢框架“倒着生长”,搭积木般自上而下施工,最终提前完成交付。

  随着AI时代的到来,人机协同成为张烈霞创新工作室未来的重要研究课题。面对建筑机器人成本高昂的痛点,张烈霞提出了“人机协同”的理念,旨在探索一种低成本、高效益的智能化路径。

  在实践中前行,张烈霞带领团队进行了多次试验,探索如何将机器人与人工操作有机结合。她举例说,在超高层建筑施工中,使用机器人进行焊缝检测可以显著提高精度,并减少工人暴露于危险环境中的时间。然而,机器人并不能完全替代所有工作,特别是在一些复杂或需要灵活应变的情况下,人类的经验和技术依然不可或缺。

  此外,张烈霞还强调了“人机协同”的另一个关键点——成本效益。她认为:“我们不能只追求技术的先进性,还要考虑实际应用中的经济性和安全性。”为此,她的团队研发了一些低成本的智能化设备,如便携式的警戒线系统,通过红外线报警防止工人误入危险区域;还有智能喷淋养护系统,可以通过手机远程控制,确保混凝土养护过程的安全与高效。

  通过不断的技术创新和实践,张烈霞希望能够为行业带来更多的可能性,同时也为一线工人创造更好的工作条件。

  张烈霞曾与丈夫共同参与宝鸡蟠龙大桥建设,这段经历成为孩子成长中的“精神纽带”。“带孩子路过那座桥时,我会告诉他‘这是爸爸妈妈一起建的’”,这种将工程与家庭记忆结合的方式,让技术工作有了温度。

  丈夫受伤后,她需要承担起家庭与事业的双重压力。孩子两岁半前,她白天在工地,深夜回家照顾家人;婆婆患病时,她辗转东北、西安两地。她说:“农村出身的我,比任何人都清楚工作的意义——它不仅是谋生,更是改变命运的钥匙。”

  在采访中,张烈霞多次提到“回望的幸福”——每当路过自己参与的工程,或看到业主在回迁房验收时的笑脸,她总感到无比欣慰。她将这种幸福感传递给团队:“工程人的勋章,是老百姓的口碑。”

  在工作中,她经常以自身经历鼓励年轻女性:“不要被‘男性主导’的标签限制。工地上的每一张图纸、每一根钢筋,都值得女性用专业与热爱去征服。”

  从宝鸡大桥到超高层建筑,从技术员到创新领军人,张烈霞用23年诠释了“工匠精神”的真谛。她的故事不仅是个人奋斗的缩影,更展现了新时代女性在传统行业中的突破与担当。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杨刚 图

  上午九点的钟楼社区已是一派烟火气,美食摊前飘着香气,游客举着手机寻找网红面馆。从西门走进社区不久,人群中,一位熟悉的身影又出现在大家面前——几位社区工作人员正修剪树木的枯枝,树下,身穿警服的碑林分局南大街派出所社区民警姚六一边帮忙处理掉落的枯枝,一边疏导着来往行人和车辆。走近一看,他的额头已然渗出不少汗水。

  扎根社区20年,姚六一早已成为了钟楼社区这一大家庭中的一员,对于他来说,每天在社区中的工作,更像是照顾着这个“大家庭”,“姚警官,老人出院后需要找一家养老院,您有认识的吗?”“六一,最近小区夜市摊晚上有点吵,你帮忙劝一劝。”从小区西门到社区内的警务室,不到一两百米的距离,一路上招呼声此起彼伏。人们见着他,脸上都洋溢着真实的笑意。

  在社区警务室,姚六一的办公场所非常简单,唯一引人注目的便是墙上张贴着的满满的照片,这些照片中的主人公,都来自社区中的居民,每一张照片的背后,也都讲述着姚六一与他们发生的一个个动人的故事。二十年过去了,姚六一的头发花白了,没变的是为民办事的初心。

  社区居民苍阿姨干的一手好针线活,平时利用自己的手艺,在家门口摆摊缝补补贴家用。但随着年龄增加,行动愈发不便,出门摆摊成了一件麻烦事。2024年10月,苍阿姨一次日常中无意的诉说,却让姚六一记在心上,他专门找人做了一块印着“苍大姐诚修各种缝补零活”字样及联系方式的广告牌,还从社区借来了梯子,和物业人员一起将广告牌挂在了社区9号单元楼的外墙的显眼位置,让苍阿姨实现了“居家办公”。

  姚六一介绍,社区居民共1317户,常驻居民2800人,其中58%的房屋都出租了出去,此外还有93家商铺与23个夜市摊点,一些矛盾和纠纷也不可避免的会时常发生。此前,有群众反映楼下餐饮店油烟上窜,导致住户不敢开窗通风,大家心里有怨气。一边是住户,一边是商户,哪一方的利益都要照顾。姚六一实地了解情况,召集街办、城管、社区和物业现场办公,通过采取加装专门除味设备、改变烟囱走向、封堵加工间窗户等措施,很快解决了这个油烟“扰民”问题,得到了居民和商家的一致好评。

  如何破解开放式老旧社区的“治理密码”,姚六一在20年的社区工作中总结出六项管理机制:孤寡老人关爱机制、关注人员“一人一档”管理机制、平安商户联动机制、风险隐患定期排查机制、矛盾纠纷联调联解机制、特殊人群帮扶帮教机制;治安治理上,他牵头为钟楼社区4个出入口安装了大门,20个单元安装了平安E门系统,监控探头由4个增加到33个,组建了群众义务巡逻队和专业的夜间巡逻队,社区治安环境得到明显改善,可防性案件已连续六年“零发案”,居民安全感显著提升。

  人们总说,社区民警干的都是小事,但在群众的眼里,姚六一是能给他们排忧解难的“亲人”;在社区路边店的小老板眼里,他是保护他们的“贵人”,而在犯罪嫌疑人的眼里,他又是刚正不阿、敢下“硬手”的“铁人”。

  在平凡的岗位上,姚六一用自己辛勤的汗水赢得了社区群众的信任,他先后被授予“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雄模范”“全省人民群众满意的政法干警”“西安市劳动模范”等荣誉,荣立个人二等功一次,三等功四次。

  铁汉也有柔情时,在和群众朝夕相处的日子中,姚六一也常常红了眼眶——在参加社区老朋友的葬礼时、在听到自己名字作为朋友的身份出现在悼词内时、在淋雨时居民主动为他撑起雨伞时、在除夕夜执勤时一位小女孩为他送上一瓶矿泉水时……他没想到,自己的名字已经在居民的心中逐渐有了那么重的分量。“这么多年,收获了很多荣誉,是一份责任和坚持。”姚六一说,群众是可爱的,如果和群众打交道只是敷衍了事,不放在心上,那么群众也不会去支持你的工作,“我是责任感很强的人,看到群众生活过得安逸,笑得开心,我心里就很踏实。”

  “六一自己家中还有老人要照顾,有时候我们都不愿意麻烦他,看着他跑前跑后、没日没夜的,挺心疼这好孩子。”小区中一位张阿姨说,“社区居住的老人都称姚六一为‘六一’,十几年来“六一”“六一”的喊习惯了,就像叫自己的孩子一样亲切。”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于震 文/图

  江永木,四川人,1978年12月出生,1997年12月入队,现任陕西省消防救援总队西安市支队特勤大队一站站长助理,一级消防长衔。从事消防近30年来,扎根一线、英勇战斗、不怕牺牲,先后参加重大灭火救援战斗7500余次,从井下、高空、火海、激流中救出遇险群众300余人,多次立功,是当之无愧的“兵王”。

  进队不久,马上就要进入实战岗位时,一起爆炸事故让江永木沉思很久,因为在这起爆炸事故中,有消防官兵不幸牺牲。“当时心里也怕,但后来坚定了自己的心,尤其是到了救援现场,根本顾不上想什么,一心只想着把人救出来。”江永木说。

  2008年5月12日,汶川发生特大地震,江永木与战友们昼夜兼程奔赴北川,而他的家乡同样受灾。“当时通信中断,爸妈的安危我也没办法知道,心里特别担心,但看着眼前北川需要救援的人们,我不能多想!四川兄弟正在救我的父母,北川人民更需要我!”江永木说,很快,他就投入了北川的救援,余震随时发生,他与战友们战斗了10个昼夜,从废墟下救出6人,疏散群众1300余人。

  江永木说,他最难忘的是,进入深井解救一名小学生,那是他距离死神最近的一次。

  2007年9月20日,他和战友需要解救一名落井的小学生,在井下,江永木的呼吸面罩被井中竖管的法兰盘挂掉,有毒气体使他瞬间窒息昏迷,不省人事。在他被救出时,鲜血满面,随后被紧急送往附近医院抢救。“我当时昏迷了3天3夜,醒来以后都想不起来自己为什么会在医院里,记忆受损,后来经过休养才慢慢恢复过来。”江永木说,事后回想,这次真的是与死神擦肩而过。

  2015年5月21日,西安市长安区一名2岁多的男孩坠入深水井,命悬一线。当时天降大雨,井深口小,井下缺氧,孩子生命体征减弱,家长情绪不稳,救援难度和压力极大。江永木看到挖掘机开挖进度缓慢,建议调来一台旋挖钻机联合作业,仅用一个半小时就在距离孩子被困井口2米处挖出一口33米深的救援副井。江永木主动请缨下到副井底部开展救援,他带领2名战友手工作业、横向掘进,奋力打通生命救援通道。经过7个小时的艰苦奋战,终于开辟出了一条长2米、直径70厘米的横向救援通道。

  为避免孩子受到二次伤害,他用身体形成担架,让队友拉住双脚,抱着孩子从横洞一点点挪出,最终将孩子成功救出。这时距孩子掉进井里已经19个小时,当孩子出井的一瞬间,救援现场一片欢腾、掌声雷动,江永木却累得瘫软。

  当时央视新闻频道进行了现场专访和直播,后来根据江永木事迹创作的话剧《生死营救》感动了三秦大地,网上点击上亿次。

  江永木成了“定海神针”,每次井下救援都少不了他的身影。数百次的深井救援之后,他总结出了一套井下救援的方法,研制出井口专用三脚架和升降平台,也练就了一手“倒挂金钟”的绝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了解到,江永木奔赴在各类救援现场。2017年12月2号,一辆满载40吨液化石油气的槽车在陕西汉中宁强翻入山下河流中,发生泄漏,在百米区域内形成易爆云团。由于处置难度极大,江永木随队增援。经现场侦查研判,指挥部把堵漏任务交给江永木这个“堵漏专家”。江永木踏入冰冷刺骨的河水。由于泄露的气体压力过大,现场气温极低,稍有不慎,手就会被冻粘在罐体。堵漏过程极其艰难,江永木用了数十块木楔子和两管堵漏胶,与这个撕裂的口子反复较量一个多小时,漏口终于被堵住了。江永木在作战中冒着生命危险,为成功处置这次事故发挥了关键的作用。

  2019年8月,一名群众被犯罪分子杀害,抛尸枯井10多天。案犯虽被抓获,但需要把尸体打捞上来才能定案。江永木面对死者家属的哭喊,这个年过40岁的老消防员,一声没吭,换上救援服毅然出征。他被倒吊放入30多米深的井底,为了方便作业,他的口鼻距离高度腐烂的尸体仅仅20厘米,尽管带着空气呼吸器,但仍难以忍受。他咬牙强忍着大脑充血引起的昏涨,在狭小的井下环境中,费尽周折,历经40多分钟终于将高度腐烂的尸体用绳子捆好吊上了井口。战斗结束后,他头痛欲裂,连续几天吃不进饭,听见肉字就条件反射性反胃干呕。

  2020年8月19日,四川雅安持续性暴雨,河流猛涨、道路中断、村庄被淹,群众被困。江永木奉命奔赴四川雅安抗洪救灾,他参与完成了“草坝镇地下车库排涝清淤”“河岗村急送救命水”“雅帝安格橱柜厂紧急排涝”等紧急任务。8月20日上午,江永木随队前往成都实验外国语学院进行清淤作业。这时,茗山福隆大酒店电梯突发故障,有5人被困,其中有两名孩子,情况危急。江永木紧急驰援,到达现场后,凭借着娴熟的救援技能,1分钟之内就将电梯门打开,成功救出被困人员,被誉为“冲在最前方的火焰蓝叔叔”。

  说起对于这份职业的感悟,江永木感慨万千,他说:“每次救援成功后,一方面激动于鲜活的生命生还了,另一方面会被现场群众感染,他们流露出的肯定和感念之情,是最珍贵的,这是我觉得最无上光荣的事。”

  在消防救援队伍中,站长助理是“兵头将尾”,是“桥梁纽带”,是作战经验最丰富、业务素质最过硬、消防指战员最信服的中坚力量,始终扮演着“定盘星”“压舱石”“急先锋”的角色。特别是在重大任务面前、在生死危机关头,他们听党指挥、闻令即动、冷静果敢、冲锋在前,用高强的战斗本领,打赢了一场又一场战斗,取得了一场又一场胜利。

  江永木对党忠诚、热爱人民,严格要求、刻苦练兵、无私奉献,为维护社会平安和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近30年的消防生涯中,他收获了沉甸甸的荣誉,曾荣立一等功2次,二等功3次,三等功6次,被命名表彰为“全国抗震救灾先进个人”“全国特级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公安系统优秀员”“全国公安现役部队优秀士官”“全国公安消防部队优秀员”“陕西省十大杰出青年”“陕西省五四青年奖章”、首届“陕西省杰出三秦卫士”等殊荣,陕西省“劳动模范”,应急管理系统“一级英模”等等,是当之无愧的“兵王”。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任婷 图

  郝哲,1971年9月出生,现任榆林市农垦服务中心副主任,正高级农艺师,享受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

  在田地里、在大棚里、在科研实验室内,在农业科技的广袤天地里,有这样一位默默耕耘、执着奋进的开拓者——郝哲,三十多年来,他用自己的汗水与智慧,投身于农业科技领域,在榆林广阔的土地上,用自己的力量一点点推动榆林乃至全国的农业发展,因此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等诸多荣誉,成为农业科技工作者们的杰出榜样。

  1992年,榆林地区的农业设施尚处于萌芽阶段,发展水平极为落后。在冬季来临前,多数的榆林人,拉着成“山”的大白菜,萝卜等,院子里架好了一口又一口的水缸,家家户户都要腌酸菜。榆林本地冬季无法种出新鲜的瓜果蔬菜,高价外地运输回来的新鲜蔬菜,多数人也存在吃不起的因素,面对这一现状,郝哲看在眼里,急在心里。于是,他下定决心,要在这片荒芜的领域开辟出一条新的道路。22岁的郝哲刚参加工作,正值青春韶华,朝气蓬勃,举手投足间尽显生命的活力与热情,为了能在冬季种出新鲜蔬菜,专门去做过调研。看到城郊有一些简陋的椽木结构中小型拱棚,但这些临时性设施只能保障春秋两季耐寒蔬菜种植,不能进行越冬生产,导致冬季新鲜蔬菜出现季节性供应断档。当时还没有能够抵御严寒的日光温室,也缺乏越冬栽培技术经验,双重技术瓶颈严重阻滞了榆林设施农业的发展进程。

  为破解这一难题,郝哲工作后承担的第一个课题就是“日光温室建造及其越冬栽培试验”。榆林地区农垦局院子里,那时候条件十分艰苦,没有任何农业机械,拉草帘、施肥、翻地等一切劳作都是人工完成。“试验任务的艰辛是可想而知的,没人愿意承担,但我还是揽过来了,又做回了‘农民’,此事传出后,村里人对着我的工作也指指点点。我们家8口人,6个兄弟姐妹,只有我有着正式稳定的工作,本以为可以体面轻松地过着,结果还是种地。”近日,郝哲接受记者采访时说,当时面对村里人的闲言碎语,他心里很苦涩,可骨子里那股倔强劲儿让他始终坚信,自己的人生绝不会被这些风言风语所定义,必将绽放独属于自己的光彩。

  那年冬季,他几乎每日吃住在温室,天天观察,不停地记录,经过一个冬季精心管理,初步探索形成设施蔬菜越冬栽培技术,首次试种的日光温室越冬黄瓜、番茄等十多种蔬菜成功了,过年时就吃上了他自己种的新鲜蔬菜,这在榆林农业史上也是一项开天辟地的突破。彻底改写了榆林冬季不能种菜历史,彻底改变了榆林地区冬季蔬菜依赖外地供应的局面,实现了本地蔬菜的自给自足,极大地提高了农民的收入。郝哲从此与农业科技结缘,成了一生坚守的事业。

  这些年,郝哲主持完成设施农业领域科研项目20多项,创新设计了适应陕北地区特殊自然条件、满足不同果蔬周年栽培的棚型结构5种,创建设施果蔬周年高效栽培模式3大类20多种,试验筛选出适宜设施栽培的优良品种60多个,率先引进培育了鲜食枣、大樱桃和食药用菌(羊肚菌、桑黄)设施栽培和金耳工厂化栽培新产业,创新优化并示范推广设施果蔬栽培新技术40多项。

  近期,郝哲专攻鲜枣、金耳、樱桃的培育,一周至少下乡两三次,前往培育基地观察,农业示范基地工作人员告诉记者:“郝哲老师每次来试验基地,一待就是一整天,每次都是耐心给我们讲解,上到温度,下至土壤,每颗育苗的成长几乎都受过郝哲老师‘照顾’。”目前,鲜食枣、大樱桃等特色水果和羊肚菌、桑黄已在榆林规模化推广、金耳实现工厂化量产,成为带动产业发展和企业增收的新引擎。在这些科研项目中,每一个都凝聚着他的心血和智慧,每一个都饱含着他对农业科技事业的热爱与执着。正是因为热爱与坚持,郝哲获得国家授权发明专利4件、实用新型专利10多件、软件著作权8件,制定省市地方标准30多项,出版著作5部,发表论文70多篇。研究成果获得陕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成果奖一等奖、陕西省科学技术奖二等奖、榆林市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科技成果奖14项。

  作为榆林市十大科技扶贫带头人,郝哲始终心系贫困地区的农民群众,将科技扶贫作为自己义不容辞的责任。多年来,累计制订设施蔬菜、水果、食药用菌栽培技术规程30余项,制作培训课件20多部,举办各类农民技术培训班300余期,受训群众达2万余人,印发设施果蔬栽培实用技术资料10万余份,书籍3000余册。

  在科技扶贫工作中,郝哲始终坚持以农民需求为导向,根据不同地区、不同农户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的技术培训方案。他用通俗易懂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讲解农业技术知识,让农民们听得懂、学得会、用得上。在他的帮扶下,许多贫困农户通过采用先进的农业技术,实现了脱贫致富。

  如今,在乡村振兴的伟大征程中,郝哲依然走在前列。他认为,农业科技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为此,他积极参与制定榆林市乡村振兴农业科技发展规划,提出了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建议。同时,他还带领团队开展了多项与乡村振兴相关的科研项目,如生态循环农业技术研究与示范、智慧农业关键技术研发等,为榆林市的乡村产业兴旺和农民增收致富提供了强有力的科技支撑。

  作为农业科技工作者,参与科技扶贫和乡村振兴工作是义不容辞的责任,他们的初衷很简单,就是想凭借科技的力量为“三农”工作做点实实在在的事儿。通过创新科技培训和指导服务方式,举办“点菜式”培训讲座和指导服务,推行“农民点菜、专家下厨、跟踪服务”的农技推广新模式。同时,在生产关键技术环节,深入田间地头零距离指导,确保了技术要领的精准掌握与高效应用。

  乡村振兴的舞台很大,农业科技的天地很广,需要培养更多愿意扎根基层、脚踏实地的农业科技人才服务“三农”。因此,期望年轻一代农技人员首先要厚植农业情怀,培养吃苦耐劳精神,注重在田间地头锤炼专业技能,只有在生产实践中成长起来将来才能更好地在“三农”事业高质量发展中建功立业,有所成就。“目睹农业经营主体因依托我们培育的产业而发展,见证农户因采用我们的技术而喜获丰收,心中充满喜悦,特别有成就感。激励着我不断地坚持下来,以后我还会继续坚持做下去。”郝哲告诉记者。

  郝哲,这位全国先进工作者,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一名农业科技工作者的初心和使命。他就像一颗闪耀的星星,在农业科技的天空中照亮了前行的道路,激励着更多的人在农业领域不断探索、创新、奋进。 华商报大风新闻记者 唐保虎 文/图开云体育app

相关文章Related Articles